第十七章 淮西軍變 (1)
關燈
小
中
大
張浚。
右相、前敵總指揮大人早就看趙鼎不順眼了,別看是趙鼎把他從深淵裏撈出來的,可兩人的工作方式、從政理想的差距太大了,堪稱鴻溝。
趙鼎是一個抑外必先安內的人,他時刻緊盯著長江以南這一畝三分地,口頭禪是“先發展自身,等國內一切都充裕富足了,兵力也都練好了,再去想外面怎樣”。
張浚嗤之以鼻,趙鼎的觀念看似妥當,其實不可理喻。請問到達什麽程度才算是富裕,北宋仁、神兩朝算不算?可那時仍然有無數官員號叫國家太窮,人民太窮,公務員太窮,沒法出征。以戰養戰懂不懂?戰爭中,我方在消耗,敵方也在消耗,得失之間要兩邊審視懂不懂?
趙鼎在張浚的眼裏就是一個鼠目寸光的膽小鬼,一塊擋住他理想的絆腳石。比如這次征調岳飛幹什麽?岳飛一動,襄漢無人,要是那邊被突擊怎麽辦?每次都是拆了東墻補西墻,好幾次了,總是這麽補。女真人再笨,遲早也會抓住機會。
思前想後,張浚提出了兩個建議:第一,乘勝進擊河南,滅偽齊抓劉豫,覆開封舊京;第二,劉光世既驕又懦,不堪大用,請罷職收軍。
平心而論,這兩條都是當務之急,而且都有必成的把握,張浚說得好。可趙鼎不同意,左相大人另有見解,說劉豫只是案上的一塊肥肉,隨時都能剁下去。可是,剁碎之後有好處嗎?那時會和金國直接沖突。兩相比較,還不如留著偽齊作緩沖。
至於劉光世,他的軍隊多年以來關系盤根錯節,幾乎是劉氏的私軍,突然間罷免收編,小心會出大事,無法善後。
張浚大怒,真是昏聵啊!留著偽齊作緩沖,一看就是建國初期趙普對北漢的政策,那時契丹強盛,南方軟弱,宋朝在進攻中要分出步驟。註意,是在進攻中。這時能和那時相比嗎?一個照本宣科的膽小腐儒!對劉光世更加不能手軟,拋開戰爭因素,光是因為私軍性質就不敢去動他,更是助長了武將的氣焰。這是宋朝的第一國策大政,槍桿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裏。
照本宣科、不知所謂的膽小腐儒!
趙鼎徹底沒脾氣了,只好去顯示雅量,他主動去見皇帝,說張浚跟自己像兄弟一樣,只是被小人給離間了。
良好的工作氛圍取決於良好的個人關系,現在只好兩取其一。國家面臨的幾大重點問題,比如收失地、迎二帝等,都需要軍事行動去解決,所以只好“鼎去浚存”。
之後,趙鼎瀟灑地走了,給官場留下了一個高品位的印象,非常有利於東山再起。可在他重起之前,國家需要新的宰相,選誰呢?
這要由新首相張浚來定。張浚在官員花名冊裏找了好久,最終定下了一位,真是讓人吃驚啊,居然是——秦檜。
張浚一生最讓人稱道的不是所謂的軍事才能,而是他識人。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名臣有一大堆,比如趙開、吳玠、吳璘、劉锜、韓世忠、虞允文、王十朋,個個都名震當時、功業彪炳。南宋官方也承認這一點,南宋官場起伏不斷,很多次的“起”都是因為他的舉薦之功。可是,他卻舉薦了秦檜……毫不誇張地說,是他開啟了兩宋之交時最兇險的潘多拉魔盒!
張浚選秦檜的理由是“柔佞易制”。
可能嗎?“佞”,這是個貶義詞,是說張浚本來就知道秦檜是個壞蛋。這有根據,秦檜上次罷相時表現得很邪惡,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絕非善類。
可“柔”,是說秦檜是個軟蛋,好控制嗎?這就離譜了,秦檜做禦史臺長官時反金國,在南宋時主張南北分裂,哪一次都旗幟鮮明地站在風口浪尖上,哪一點“柔”了呢?
沒有別的解釋,只能歸功於秦檜無所不能的騙術,號稱識人的張浚也墜其甕中。
張浚上臺,時來運轉,整個世界都在配合他。先是來了個開門紅,他命令岳飛再一次渡江北伐。這讓岳飛痛並快樂著,他的眼病剛剛有所好轉,可軍糧仍然遙遙無期,在這種情形下遠征江北,合適嗎?岳飛想了想,好吧,出征。
他帶足了十天的軍糧。
岳飛第三次北伐,只帶了十天的糧草,而目標卻是偽齊重鎮蔡州(今河南汝南),那裏不僅城池高峻,守敵眾多,還有老牌游寇、死對頭李成坐鎮。
李成號稱偽齊第一名將,還是很有兩下子的。知道岳飛來襲,他非常認真,先來了個堅壁清野,決不給岳飛就地搶糧的機會。接著,他決定給岳飛一個小刺激。
岳飛來到蔡州城下,發現高大的城墻上啥也沒有,沒兵沒旗沒聲音,整座城靜悄悄的,像是空的。這可真是不常見。
岳飛下令攻城,管它空不空的,真空才省事。不料,城頭突然間大變樣,兵、旗、箭、大石頭統統出現,還真讓城下邊的岳家軍好一陣手忙腳亂。折騰好半天之後,雙方陷入僵局。這很好,李成非常興奮,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。
蔡州城堅固無比,周邊的偽齊軍隊迅速合攏,李序、商元、孔彥舟、賈潭等一大堆人都圍了過來。岳飛……嘿嘿,單挑我打不過你,群毆總行吧?
岳飛很快發現不對頭,這回他受限於軍糧奇缺,只帶出來兩萬士兵,以這股力量,很難像上次那樣橫掃中原。怎麽辦?撤退!
岳飛搶在敵軍合圍之前跳出了包圍圈,向長江邊退卻。李成大叫一聲,跳了起來,追擊!好不容易逮到這種機會,之前被岳飛滿世界追殺,從江南一路逃到江北,人生都被搞坎坷了,這次一定要清算回來。他命令每個士兵都準備一根長繩,把岳飛在內的每個岳家軍都綁回來!
這夥人出去追殺,成就了岳飛第三次北伐的業績。如果李成真的躲在城墻後邊忍到底,岳飛還真拿他沒辦法,可他居然追出來了,而且在群毆沒有形成之前……李成再一次悲劇了,這一戰,他的人死了多少,歷史沒有記載,光被俘的就有好幾千人,裏邊包括幾十個將領。另外,還被繳獲了三千匹戰馬。
李成欲哭無淚,他是個老粗,沒讀過什麽書,不知道歷史上有一種極特殊的軍人,他們攻必克、戰必勝、謀必成,重要的是退卻的時候都不可追趕!
岳飛的第三次北伐結束了。以上戰果是兩萬軍力在十天之內取得的。消息傳回,舉國振奮,張浚的主戰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。眼看一場規模更大的北伐即將開始,在這種關鍵時刻,江北也來湊趣,一個重要的消息從遙遠的北國傳來了。
宋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正月,宋使何蘚回國,帶回金國右副元帥完顏宗弼的信,裏邊提到宋徽宗已經死了。
趙佶死於兩年前,即公元1135年。路途遙遠,戰和不定,那時,宋、金兩國在各條戰線上奮力火拼,沒人去理會這等小事。
回顧趙佶的一生,他當了二十五年的皇帝,八年的俘虜,一共活了五十三年。曾經享盡人間之福,快活無比;也曾經寄人籬下,當亡國之君,受盡了屈辱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他活得真是豐富多彩,各種滋味都嘗到了,不虧了。
其實,嚴肅地說,那八年的北方生活還算湊合,女真人待他還是可以的。一沒打他,二沒罵他,給他分土地、發農具,讓他自理生活。
一定要提肉體方面的話,人們對趙佶屍體的處理辦法很可能會有爭議。在金國一方的正史記錄裏,處理的方式很有地方特色,即不用棺材,直接土葬。為了照顧漢人的情緒,他們在屍體上裹了一層生絹,並且把他與更早死亡的鄭皇後合葬。
幾年之後,宋、金和談,徽宗的棺槨得以回國。趙構等南宋官方人士並沒有開棺檢驗,而是直接落葬,埋進了土裏,仿佛知道棺材裏邊有什麽玄機,不宜讓公眾視聽。很多年之後,宋朝滅亡,元朝軍隊裏有個惡毒的番僧,名叫楊璉真珈,他把南宋六陵給挖了。
南宋六陵位於今浙江紹興城外東南的攢宮村,裏面埋著徽、高、孝、光、寧、理、度等七位皇帝,以及各宗嬪妃。
楊璉真珈把每個皇帝的墳都挖開,取下頭骨,精心打磨,加工成佛串掛在胸前。在這個過程中,南宋諸帝的棺槨現於白日,陽光下再沒有秘密了。
宋徽宗趙佶的棺材裏卻沒有屍體,只有一段朽爛的木頭。他的屍體去哪裏了?這是個千年難解的謎。聯想到趙構不敢開棺驗屍,很有可能徽宗屍體的處理方法非常殘暴,用生絹裹葬之類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。
到底怎樣?再追溯也不可能有所謂的真實結論,更沒法改變對趙構心靈的傷害。說到底,他是個人,哪怕有再陰暗的心理、再多的帝王心術,也沒法泯滅父子之情。他當場失聲痛哭,踉蹌回宮,一連幾天滴水不進,難過得痛不欲生。
眾多大臣、親眷的勸說都沒法平息他的憤怒!他要報覆,要讓金國付出代價,血債血償。這一刻,他決心要女真人亡國滅種!
為此,趙構宣召岳飛。
兩人在內殿見面談話,內容很古怪,是關於馬的。這段時期,趙構似乎對馬非常感興趣。他先是和張浚聊了一次,說自己不用看到馬,只要聽到馬蹄聲,就能知道馬的性格、特長。這次,他和岳飛聊天,岳飛重點介紹了一下自己養馬的經驗。
簡單地說,岳飛認為好馬必須吃得精、喝得好、起步慢、後勁足,而劣馬正好與之相反。趙構聽後連連點頭。之後,不論在什麽場合,趙構都宣稱岳飛的心性愈加完善,是真正的國之棟梁。再之後,趙構起程去建康。一路上,韓世忠、楊沂中、岳飛等人都隨行護駕。岳飛這個最外圍的將領,又一次被單獨召見。
兩人再次密談,趙構只說了一句話:“中興之事,朕一以委卿,除張俊、韓世忠不受節制外,其餘並受卿節制。”
岳飛心神激蕩,他的夙願實現了,集全國兵力北伐的日子終於到來了,這條命令一生效,他將擁有南宋絕大多數兵力的指揮權!
尤其是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,這支軍隊將劃歸到他的名下。這就是上次兩人所談的養馬秘訣的隱晦含義,所謂“吃得精、喝得好”,是指想讓馬兒跑,必須得給馬兒加料,得給岳家軍增兵;“起步慢、後勁足”,是指增兵之後的效果,不能只看一時,北伐是長遠大計,要有充足的耐心。
南宋的開國皇帝和中興的最強將領終於在這一刻走到了一起。
這時是宋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三月初九。趙構、岳飛兩人非常機密地達成了思想上的統一,同時緊鑼密鼓地進行實際操作。
他們正走在去建康的路上,此行的目的就是去奪劉光世的兵權。
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實力強盛,達五萬兩千人左右,曾經是南宋軍方編制最大的一支部隊。這種力量,駐紮在邊境線上,以劉光世這種心性的人為首,參照以往叛逃到偽齊的各支部隊的教訓,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——危險。
極度危險,連經典招數都不能用。比如說召劉光世進京陛見,當場拿下,人命兵權雙豐收,這招兒不能用,小心劉光世立即過江,根本不奉詔。
大衙內對官場勾當實在太清楚了,幾乎所有骯臟、汙穢、陰險、下流的招數他都……用過。不是了解,是用過!所以,別想投機取巧。
這時,趙構帶著楊沂中、韓世忠、岳飛等軍中猛將,一起去壓服劉光世,並且在起程前還特意給劉光世去了封信。說:“愛卿,你‘忠貫神明,功存社稷’,我是非常信賴你的。現在,有些話很重要、很覆雜,我要當面與你談,你在建康等著我。”
凡此種種,趙構親自上陣,給岳飛鋪路。
岳飛非常感動,他在密談之後的第二天,也就是三月十日,寫了份奏章,把感激之情和對軍國大事的思考都一一表達出來。
這份奏章非常著名,分為三個段落。
第一段是謝恩,可以忽略。
第二段是戰爭策略及步驟。岳飛說,他會直趨京、洛,據河陽、陜府、潼關,以此三地在手,號令五路叛將,逼迫劉豫放棄開封舊都,渡黃河,退守河北。
這時,京畿、陜右可以盡覆,至於京東諸郡,由韓世忠、張俊負責。
上面的內容裏有兩個值得關註的要點:一、戰爭初步規劃到黃河南岸,以收覆舊京開封在內的土地為限,也就是目前偽齊所占領的那部分;二、除了京東路由韓世忠、張俊兩人負責之外,岳飛總領天下戰區,“宣撫諸路”。
等於天下兵馬大元帥了。
第三段,“……異時迎還太上皇帝、寧德皇後梓宮,奉邀天眷歸國,使宗廟再安,萬姓同歡,陛下高枕無北顧憂,臣之志願畢矣。然後乞身還田裏,此臣夙昔所自許者。”
岳飛如是說。
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岳飛是個政治上的白癡,只知為國進取,不知明哲保身,才導致了他後來的悲劇。看看上文,還這樣說嗎?岳飛何等聰明,這點盡人皆知的小事還能不懂?他深知總領天下兵權是件多麽招忌的事,沒成功之前就先聲明,一旦事情完成,立即回歸山野,連官都不當!
對此,趙構非常欣賞,他做出如下批示:
“有臣如此,顧覆何憂。進止之機,朕不中制。唯敕諸將廣布寬恩,無或輕殺,拂朕至意。”
這是說岳飛辦事他放心,怎麽去做都隨岳飛,他放權不幹擾一切,只要岳飛不輕易殺人就是了。
多麽和諧的一對君臣!
兩人聊得很投機,說幹就幹,先聯手收編行營左護軍。倒黴蛋劉光世由趙構親自出面搞定,很快,很順利。劉光世於當月下旬左右被解除軍職,以少保兼三鎮節度使的虛銜去當萬壽觀使了。
大衙內從此逍遙自在,享受人生!
收編劉家軍就費事多了。誰都知道大衙內是個草包,而他的手下卻很有料,要想讓這幫軍痞聽話,是件非常有學問的事。對此,趙構也沒啥好辦法,只能做好他自己的本分,以聖旨的形式給軍痞們下通知。
在通知書裏,趙構強調了一下他是多麽喜歡行營左護軍的將士們,他們自從南渡以來,甚至之前就與他同甘共苦,共乘一條渡船。這時,為了創造更大的功績,趙構把他們劃歸給岳飛,讓他們一切聽岳飛的。他們一定會創造出更輝煌的成績,趙構等著為他們頒獎!
當然,要是不聽話……“倘違斯言,邦有常憲”。這八個字讓人發抖,這是赤裸裸的威脅。趙構相信,有了政府的支持,加上岳飛如日中天的軍中威望,再加上岳家軍的實力,足以吞下行營左護軍這塊肥肉。
一切是那麽美好,岳飛都準備動身去接收了,卻沒註意到旁邊有個人死死地盯著他,羨慕嫉妒恨得快要發狂了。
張浚。
這位大都督自從重新成為軍方第一人外加首相之後,已經把自己提升到宋帝國第一人的高度了。在他的心裏,自尊和自傲是永遠分不開的,而自尊、自傲的基礎就是權力!
岳飛總領天下兵馬……那把他的都督府置於何地?把他這個實際上的帝國第一人置於何地?張浚越想越憤怒,越想越憋屈,他搞不懂為什麽皇帝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,只有他才能中興宋室,才能驅逐異族人,才能百戰百勝、鼎定中原。
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嘛!
岳飛一介農夫,一個丘八,憑什麽搶他的風頭?
張浚越想越怒,他決定去和皇帝談話,把岳飛的臺給拆了。什麽?拆岳飛的臺就是拆振興漢民族的臺?開玩笑,這個臺只能由我一個人搭建!
他起身時,另一個人悄然出現了。樞密院事秦檜,這人靜靜地觀察著一切,他早就清晰地觀察到了張浚的心靈波動,決定幫這位“第一人”一把。
張、秦兩人一起進皇宮,跟趙構談話,內容不得而知。當他們出來的時候,趙構變得非常平靜。從正月到這時,差不多一百天,這麽短的時間裏,趙構就平靜了,把國恨家仇都放下了……這就是趙構,他有血性,有覆仇之心,可惜儲藏量太少了,實在是不耐用。
他一定是想到了所謂的祖宗家法,武將是不能單獨領兵的,也絕對不能獨領天下兵權,否則會禍起蕭墻,不用外鬼,內賊就會搞垮他趙家的江山。
更會想到他一直以來的那點小心思,他不想和女真人死磕,而他以往所支持的那些戰鬥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以戰迫和。
在談判桌上多撈點籌碼而已。
岳飛興致勃勃地走在去收編行營左護軍的路上。他走得很快,可後面追來的信使更快,一道聖旨來了。
聖旨上說:“去淮西合並左護軍的事吧,有些曲折,之前我寫的詔書,你先別拿出來,等你真正掌握了左護軍之後再說。現在,你快馬加鞭地去都督府,有人在那邊等你。”
岳飛心裏一涼,都督府裏只有張浚,這是要和他說什麽呢?
張浚和岳飛這次見面,開始的氣氛還不錯。兩人曾經共事過,在剿滅洞庭湖水匪時合作得很愉快。岳飛還曾經渡江北伐,千裏決勝,給張浚克覆神州的大計錦上添花。說到哪兒,岳飛都是張浚的貴人。
張浚面對自己的貴人,卻不自知,他那熊熊燃燒的嫉火轉化成了一個小算盤,他想徹底除掉岳飛。
張浚:“岳侯,行營左護軍沒了長官,你說誰合適?”
岳飛:“……”(難道他說自己合適?)
張浚:“王德怎樣?”
岳飛:“……”
王德、酈瓊是左護軍的最高軍官,兩人不分上下,也不可能分出上下。劉光世正是用這一點來平衡軍隊的勢力,從而達到控制全軍的目的。這時,硬要擡王德上位,不是逼著酈瓊造反嗎?岳飛很無語,張浚怎麽說也算是個領導,這點道理都不懂?
岳飛:“王德不行。”
張浚:“嗯,我想也是,所以派兵部尚書呂祉去總領全軍。”
岳飛:“呂祉是書生,從沒下過基層,他不行。”
張浚:“那就張俊,資歷最老的大將,軍隊還在附近,由他收編怎樣?”
岳飛:“那是我的老領導,我尊敬他。可他性格粗暴,和左護軍諸將長年存有隔閡,尤其和酈瓊的矛盾很大,由他收編,效果不會很好。”
張浚:“哦……是嗎?那就由楊沂中出面,他是禁軍統領、皇帝的親信,這總行了吧。”
岳飛:“楊沂中在軍中的地位頂多與王德等持平,他還不如王德,難道都督不知道軍隊排外?”
至此,張浚大怒:“我就知道除了你之外誰都不行!”
岳飛更怒:“張都督,你以國家正事問我,我據實回答,怎麽能說我在貪圖多得軍隊呢?”
這句話徹底激怒了張浚,“貪圖多得軍隊”,兩人心知肚明,他張浚橫插一腿,暗箭傷人,拆岳飛的臺,不就是在貪圖淮西左護軍嗎?岳飛在當面罵他。
怒火中,岳飛出了都督府,前思後想,覺得如果沒有趙構的支持,張浚絕不敢這麽明目張膽地奪權。由此可知,左護軍沒了,總領天下兵馬北伐更會化為泡影。一時間,他心灰意冷,再也沒有心思做什麽了。岳飛寫了份奏章,辭去一切官職,不等皇帝批準,就脫去鞋襪,光腳徒步走向廬山,為老母守孝。
岳飛撂了挑子,張浚喜出望外,他正在寫彈劾岳飛的奏章呢,這真是給他送材料來了,“岳飛積慮,專在並兵,奏牘求去,意在要君”。
定了罪名之後,張浚火速派人去鄂州,收編岳家軍。你不是想辭職嗎?正好,俺要當天下兵馬大元帥,不只是左護軍,你的岳家軍也別想跑。
好運臨頭,喜事成雙,張浚決定一口吞下兩個胖子,同時接收行營左、後護軍。他派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議官張宗元去鄂州,收編岳家軍。
張宗元曾在張浚任川、陜宣撫使,主持富平決戰期間,擔任他的幕僚,是他的親信。
張浚派兵部尚書、都督府參議官呂祉去淮西收編劉家軍。
這兩位老兄看職務都是兵部的人,另一個共同點更鮮明,都在都督府上班,他們去收編,套用一句官方用語,叫做“如張浚親臨”。
兩邊同時進行。先說事態發展迅速的那一邊——岳飛的鄂州方面,岳飛直接去了廬山,沒回鄂州駐地,軍隊方面都交給了張憲。
這真是個機會,在岳飛的地盤上壓服他是幻想,可趁岳飛不在,壓服岳飛的部將應該難度不大。張宗元帶著政府批文,快馬加鞭地趕去收編。
到了之後……很安靜,啥也沒發生。沒有抵抗,沒有嘩變,沒有半點不滿的言論,有的只是整個後護軍。鄂州全境井然有序。
張宗元像個觀光客一樣,沒有人理他。他找基層人員,被告知去找張憲;找張憲,很遺憾,張憲病了。僅僅兩次推脫,就把張宗元難倒了。
事實上,整個南宋都被難倒了。
近十年來,岳飛攻無不克、戰無不勝,愛兵如子,自律極嚴,這些加在一起,讓整個後護軍成了一塊鐵板,任誰來了都油鹽不進。
張浚還想再折騰,一定要讓這塊地改姓張。趙構及時清醒過來,把“第一人”踹到了一邊。從全局出發,淮西主帥撤職,鄂州主帥辭職,兩邊都亂的話,就不是主動進攻報仇的事了,小心長江防線崩了!趙構仔細思量,決定和岳飛進行一番筆聊。
岳飛寫了份辭職信,趙構把信封起來寄回去,示意拒絕。
岳飛憤郁難消,繼續寫信,聲明要為母親守完餘孝,無心處理公務。趙構好言相勸,及時通報軍情,說:“國家少不了你,軍隊少不了你,愛卿,你快回來。”
岳飛仍然拒絕,既然提到了軍隊,他重申自己的夙願,要成為中興漢地的軍人,有這個前提,他才有動力。趙構深受感動,從勸說升級到了讚美,再升級到許諾,說張浚又在等他,將重新商議軍國大事。愛卿,請回來吧。
這一次的信尾,趙構寫道:“……今再封還來奏,勿覆有請。”我再一次封還你的來信,啥也別說了,快點照辦吧!
岳飛仍然沒有動靜。
趙構終於坐不住了,岳飛想幹什麽,他想……謀反,或者叛逃?不會這樣嚴重吧。只要他繼續消極怠工,長江防線就會岌岌可危。
岳飛沒有意識到他的負氣之舉讓趙構的心理波動大到了何等地步。很快,宋廷下達了一個特殊的命令,令岳飛的重要幕僚李若虛、岳家軍主將之一王貴上廬山勸岳飛下山。如果岳飛仍然不奉詔的話,李、王兩人軍法從事。
岳飛的倔強讓人震驚,到了這一步,他仍然選擇了拒絕。李、王兩人在山上勸了近六天,他始終不為所動。
最後,李若虛火了。
李若虛是北宋名臣李若水的哥哥,誰能忘了李若水先生?那位死難者,那位為國捐軀者!他的哥哥和他是一種人,任何時候都把國家的利益、民族的命運放在首位。岳飛的憤怒他很理解,岳飛的固執他很了解,可再這樣下去會影響國防。
他忍不住說道:“再僵持下去,於公,會耽誤國事,國家會懷疑你的用意;於私,我和王貴會受刑。哪一點是你所願意看到的?你本是河北一農夫,現在成了國家將帥,難道要和朝廷對抗嗎?”
岳飛驚醒過來,北伐是他的心願,更是國家大事,中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波折才能成功,怎能因為一點小事就自我放逐、自暴自棄呢?實在是意氣用事。想到這裏,他決定下山,並且寫奏章向趙構請罪。趙構的回信非常耐人尋味。
他說:“我沒有生你的氣,若是生氣,必定會有措施。太祖陛下當年說過,‘犯吾法者,唯有劍耳’。現在,我仍然讓你統領軍隊,恢覆故土,這足以證明我的誠意。”
這是撫慰,還是警告?是推心置腹、無話不說,還是殺人前的最後通牒?種種猜測,因人而異。當時,岳飛沒有想太多,就重新投入到北伐的積極準備中去了。
這時是宋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七八月間,岳飛的問題看似解決了,帝國的軍務調整可以告一段落了,可是沒人會料到,包括岳飛在內,稍後會發生什麽!
相比鄂州的平靜,淮西方面自始至終都很沸騰。先是張浚精心挑選了一位既忠心又能幹的人去當接收大員——呂祉。
呂大參議是臨安府的風雲人物,他儀表堂堂、慷慨激昂,在各種場合宣揚過自己的理想。他說,如果給他一支軍隊,比如張俊、劉光世那種規模的,他可以橫掃江北,生擒劉豫。
嗯,他和岳飛是一個級別的。
公眾關註他,張浚欣賞他,於是,他成了劉光世的繼任者。從這裏,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理想是多麽重要,宣傳是多麽偉大。只需要不斷地宣傳,哪怕什麽也沒做過,沒打過任何仗,就能當上全國五大軍區之一的總司令官!
呂祉還在路上,淮西方面就鬧翻天了。張浚的都督府從一開始就下令,呂祉是政治、軍事一把手,他之下是王德。
酈瓊立即火了,憑什麽啊?這麽多年以來,他比王夜叉差在哪兒,突然間分出了上下級,這不公平。他聯名十多個將官一起向樞密院告狀,同時列舉出王德多年以來所犯的錯誤,公開聲明,無論如何不能忍受這樣一個既無能又有罪的上司。
王德當然不服,你小子這是赤裸裸的嫉妒,說我犯過錯,你說說咱們左護軍裏誰的屁股是幹凈的?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也向樞密院上告,要求嚴懲既不聽話又不幹凈的下屬。
互相告狀,按常理酈瓊輸定了,王德是已經確定的二把手,這麽鬧,首先就是不服從上級領導,連皇帝的決定都敢抵抗。
可結果卻出人意料,王德居然被調進臨安城,隸屬於都督府,隨行的還有他的八千名親兵。這是怎麽搞的,酈瓊居然告贏了?
王德和張浚都有苦說不出,尤其是“第一人”張都督。
張浚的如意算盤突然間碎了,他本想一口吞下岳飛、劉光世兩支軍隊,成為南宋名副其實的第一權臣,可是岳飛那邊輕描淡寫,讓他很絕望,劉光世這只鴨子本來已經煮熟了,卻突然間飛到了別人的盤子裏。
壞他事的人讓他大吃一驚,他怎麽也想不到會是這個人。一直又乖又順、“柔佞易制”的秦檜,在關鍵時刻捅了他一刀。
秦檜說,兵權為國家之本,國家兵權只能歸於樞密院,這是祖制。都督府是新生事物,不易掌權過多。這話光明正大,張浚一個字也不敢反駁。
這就是張浚的智商,為什麽他會想不到這一點呢?赤膊上陣,拼死拼活,什麽臉都不要了,卻給別人做了嫁衣。
樞密院姓什麽?姓趙!他姓什麽?姓張。姓岳的河南農民吞並軍隊是威脅,那麽他一個四川娃兒搞吞並,就天經地義了?
不知人,更不知己,可笑。
現在,他只能借坡下驢,借酈瓊上告的機會,把王德及八千名士兵弄到手裏。這就是他一陣大折騰,不惜與岳飛決裂所得到的好處。
後遺癥怎樣,還在進行中。
呂祉到淮西,酈瓊集合一大片將官列隊歡迎,沒啥歡迎詞,劈頭就問朝廷對王德的事到底怎樣處理,那廝一連十幾年不間斷地犯罪,怎麽的也得處罰一下吧。
呂祉是個地道的秀才,一下子遇到這麽多資深兵痞,按說會慌神,可是他常年想著掃平中原,事到臨頭,倒也有幾分鎮靜。
他以張浚的名義要求兵痞們一切向前看,把以前的種種都忘了,反正王德也不和他們同班了。說完,這位新上任的淮西軍區總司令官轉身進帳,從此再沒出來過。
要是誰想見他,他“正在吃飯”,“正在休息”,“還在休息”,“又在吃飯”……或者正寄情於絲竹,得魚忘筌,神游物外,因為有音樂飄於帳外為證。
時間久了,淮西軍上下都起了疑心。這幫人是幹嗎的,學名叫官兵,小名叫匪徒,觀察敵情是他們最基本的本能,反常者即是妖,這個呂祉肯定有事!
酈瓊發動人馬,在臨安與淮西之間布下一張天羅地網。很快,他截獲了一封信。
信是呂祉寫給臨安都督府的,看內容已經很難確定是兩地之間的第幾封了,上面清楚明白地寫著淮西軍已經不可救藥了,呂祉在想方設法地拖時間,建議國家迅速行動,派專人“往分其兵”。
酈瓊等人像掉進了冰窖裏一樣,全身都涼了。
這是比收編更狠的招數。
收編是保持完整的編制,原隊伍中的將官士兵不變,只是換個大領導而已。這在軍隊裏是最重要的一環,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右相、前敵總指揮大人早就看趙鼎不順眼了,別看是趙鼎把他從深淵裏撈出來的,可兩人的工作方式、從政理想的差距太大了,堪稱鴻溝。
趙鼎是一個抑外必先安內的人,他時刻緊盯著長江以南這一畝三分地,口頭禪是“先發展自身,等國內一切都充裕富足了,兵力也都練好了,再去想外面怎樣”。
張浚嗤之以鼻,趙鼎的觀念看似妥當,其實不可理喻。請問到達什麽程度才算是富裕,北宋仁、神兩朝算不算?可那時仍然有無數官員號叫國家太窮,人民太窮,公務員太窮,沒法出征。以戰養戰懂不懂?戰爭中,我方在消耗,敵方也在消耗,得失之間要兩邊審視懂不懂?
趙鼎在張浚的眼裏就是一個鼠目寸光的膽小鬼,一塊擋住他理想的絆腳石。比如這次征調岳飛幹什麽?岳飛一動,襄漢無人,要是那邊被突擊怎麽辦?每次都是拆了東墻補西墻,好幾次了,總是這麽補。女真人再笨,遲早也會抓住機會。
思前想後,張浚提出了兩個建議:第一,乘勝進擊河南,滅偽齊抓劉豫,覆開封舊京;第二,劉光世既驕又懦,不堪大用,請罷職收軍。
平心而論,這兩條都是當務之急,而且都有必成的把握,張浚說得好。可趙鼎不同意,左相大人另有見解,說劉豫只是案上的一塊肥肉,隨時都能剁下去。可是,剁碎之後有好處嗎?那時會和金國直接沖突。兩相比較,還不如留著偽齊作緩沖。
至於劉光世,他的軍隊多年以來關系盤根錯節,幾乎是劉氏的私軍,突然間罷免收編,小心會出大事,無法善後。
張浚大怒,真是昏聵啊!留著偽齊作緩沖,一看就是建國初期趙普對北漢的政策,那時契丹強盛,南方軟弱,宋朝在進攻中要分出步驟。註意,是在進攻中。這時能和那時相比嗎?一個照本宣科的膽小腐儒!對劉光世更加不能手軟,拋開戰爭因素,光是因為私軍性質就不敢去動他,更是助長了武將的氣焰。這是宋朝的第一國策大政,槍桿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裏。
照本宣科、不知所謂的膽小腐儒!
趙鼎徹底沒脾氣了,只好去顯示雅量,他主動去見皇帝,說張浚跟自己像兄弟一樣,只是被小人給離間了。
良好的工作氛圍取決於良好的個人關系,現在只好兩取其一。國家面臨的幾大重點問題,比如收失地、迎二帝等,都需要軍事行動去解決,所以只好“鼎去浚存”。
之後,趙鼎瀟灑地走了,給官場留下了一個高品位的印象,非常有利於東山再起。可在他重起之前,國家需要新的宰相,選誰呢?
這要由新首相張浚來定。張浚在官員花名冊裏找了好久,最終定下了一位,真是讓人吃驚啊,居然是——秦檜。
張浚一生最讓人稱道的不是所謂的軍事才能,而是他識人。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名臣有一大堆,比如趙開、吳玠、吳璘、劉锜、韓世忠、虞允文、王十朋,個個都名震當時、功業彪炳。南宋官方也承認這一點,南宋官場起伏不斷,很多次的“起”都是因為他的舉薦之功。可是,他卻舉薦了秦檜……毫不誇張地說,是他開啟了兩宋之交時最兇險的潘多拉魔盒!
張浚選秦檜的理由是“柔佞易制”。
可能嗎?“佞”,這是個貶義詞,是說張浚本來就知道秦檜是個壞蛋。這有根據,秦檜上次罷相時表現得很邪惡,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絕非善類。
可“柔”,是說秦檜是個軟蛋,好控制嗎?這就離譜了,秦檜做禦史臺長官時反金國,在南宋時主張南北分裂,哪一次都旗幟鮮明地站在風口浪尖上,哪一點“柔”了呢?
沒有別的解釋,只能歸功於秦檜無所不能的騙術,號稱識人的張浚也墜其甕中。
張浚上臺,時來運轉,整個世界都在配合他。先是來了個開門紅,他命令岳飛再一次渡江北伐。這讓岳飛痛並快樂著,他的眼病剛剛有所好轉,可軍糧仍然遙遙無期,在這種情形下遠征江北,合適嗎?岳飛想了想,好吧,出征。
他帶足了十天的軍糧。
岳飛第三次北伐,只帶了十天的糧草,而目標卻是偽齊重鎮蔡州(今河南汝南),那裏不僅城池高峻,守敵眾多,還有老牌游寇、死對頭李成坐鎮。
李成號稱偽齊第一名將,還是很有兩下子的。知道岳飛來襲,他非常認真,先來了個堅壁清野,決不給岳飛就地搶糧的機會。接著,他決定給岳飛一個小刺激。
岳飛來到蔡州城下,發現高大的城墻上啥也沒有,沒兵沒旗沒聲音,整座城靜悄悄的,像是空的。這可真是不常見。
岳飛下令攻城,管它空不空的,真空才省事。不料,城頭突然間大變樣,兵、旗、箭、大石頭統統出現,還真讓城下邊的岳家軍好一陣手忙腳亂。折騰好半天之後,雙方陷入僵局。這很好,李成非常興奮,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。
蔡州城堅固無比,周邊的偽齊軍隊迅速合攏,李序、商元、孔彥舟、賈潭等一大堆人都圍了過來。岳飛……嘿嘿,單挑我打不過你,群毆總行吧?
岳飛很快發現不對頭,這回他受限於軍糧奇缺,只帶出來兩萬士兵,以這股力量,很難像上次那樣橫掃中原。怎麽辦?撤退!
岳飛搶在敵軍合圍之前跳出了包圍圈,向長江邊退卻。李成大叫一聲,跳了起來,追擊!好不容易逮到這種機會,之前被岳飛滿世界追殺,從江南一路逃到江北,人生都被搞坎坷了,這次一定要清算回來。他命令每個士兵都準備一根長繩,把岳飛在內的每個岳家軍都綁回來!
這夥人出去追殺,成就了岳飛第三次北伐的業績。如果李成真的躲在城墻後邊忍到底,岳飛還真拿他沒辦法,可他居然追出來了,而且在群毆沒有形成之前……李成再一次悲劇了,這一戰,他的人死了多少,歷史沒有記載,光被俘的就有好幾千人,裏邊包括幾十個將領。另外,還被繳獲了三千匹戰馬。
李成欲哭無淚,他是個老粗,沒讀過什麽書,不知道歷史上有一種極特殊的軍人,他們攻必克、戰必勝、謀必成,重要的是退卻的時候都不可追趕!
岳飛的第三次北伐結束了。以上戰果是兩萬軍力在十天之內取得的。消息傳回,舉國振奮,張浚的主戰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。眼看一場規模更大的北伐即將開始,在這種關鍵時刻,江北也來湊趣,一個重要的消息從遙遠的北國傳來了。
宋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正月,宋使何蘚回國,帶回金國右副元帥完顏宗弼的信,裏邊提到宋徽宗已經死了。
趙佶死於兩年前,即公元1135年。路途遙遠,戰和不定,那時,宋、金兩國在各條戰線上奮力火拼,沒人去理會這等小事。
回顧趙佶的一生,他當了二十五年的皇帝,八年的俘虜,一共活了五十三年。曾經享盡人間之福,快活無比;也曾經寄人籬下,當亡國之君,受盡了屈辱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他活得真是豐富多彩,各種滋味都嘗到了,不虧了。
其實,嚴肅地說,那八年的北方生活還算湊合,女真人待他還是可以的。一沒打他,二沒罵他,給他分土地、發農具,讓他自理生活。
一定要提肉體方面的話,人們對趙佶屍體的處理辦法很可能會有爭議。在金國一方的正史記錄裏,處理的方式很有地方特色,即不用棺材,直接土葬。為了照顧漢人的情緒,他們在屍體上裹了一層生絹,並且把他與更早死亡的鄭皇後合葬。
幾年之後,宋、金和談,徽宗的棺槨得以回國。趙構等南宋官方人士並沒有開棺檢驗,而是直接落葬,埋進了土裏,仿佛知道棺材裏邊有什麽玄機,不宜讓公眾視聽。很多年之後,宋朝滅亡,元朝軍隊裏有個惡毒的番僧,名叫楊璉真珈,他把南宋六陵給挖了。
南宋六陵位於今浙江紹興城外東南的攢宮村,裏面埋著徽、高、孝、光、寧、理、度等七位皇帝,以及各宗嬪妃。
楊璉真珈把每個皇帝的墳都挖開,取下頭骨,精心打磨,加工成佛串掛在胸前。在這個過程中,南宋諸帝的棺槨現於白日,陽光下再沒有秘密了。
宋徽宗趙佶的棺材裏卻沒有屍體,只有一段朽爛的木頭。他的屍體去哪裏了?這是個千年難解的謎。聯想到趙構不敢開棺驗屍,很有可能徽宗屍體的處理方法非常殘暴,用生絹裹葬之類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。
到底怎樣?再追溯也不可能有所謂的真實結論,更沒法改變對趙構心靈的傷害。說到底,他是個人,哪怕有再陰暗的心理、再多的帝王心術,也沒法泯滅父子之情。他當場失聲痛哭,踉蹌回宮,一連幾天滴水不進,難過得痛不欲生。
眾多大臣、親眷的勸說都沒法平息他的憤怒!他要報覆,要讓金國付出代價,血債血償。這一刻,他決心要女真人亡國滅種!
為此,趙構宣召岳飛。
兩人在內殿見面談話,內容很古怪,是關於馬的。這段時期,趙構似乎對馬非常感興趣。他先是和張浚聊了一次,說自己不用看到馬,只要聽到馬蹄聲,就能知道馬的性格、特長。這次,他和岳飛聊天,岳飛重點介紹了一下自己養馬的經驗。
簡單地說,岳飛認為好馬必須吃得精、喝得好、起步慢、後勁足,而劣馬正好與之相反。趙構聽後連連點頭。之後,不論在什麽場合,趙構都宣稱岳飛的心性愈加完善,是真正的國之棟梁。再之後,趙構起程去建康。一路上,韓世忠、楊沂中、岳飛等人都隨行護駕。岳飛這個最外圍的將領,又一次被單獨召見。
兩人再次密談,趙構只說了一句話:“中興之事,朕一以委卿,除張俊、韓世忠不受節制外,其餘並受卿節制。”
岳飛心神激蕩,他的夙願實現了,集全國兵力北伐的日子終於到來了,這條命令一生效,他將擁有南宋絕大多數兵力的指揮權!
尤其是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,這支軍隊將劃歸到他的名下。這就是上次兩人所談的養馬秘訣的隱晦含義,所謂“吃得精、喝得好”,是指想讓馬兒跑,必須得給馬兒加料,得給岳家軍增兵;“起步慢、後勁足”,是指增兵之後的效果,不能只看一時,北伐是長遠大計,要有充足的耐心。
南宋的開國皇帝和中興的最強將領終於在這一刻走到了一起。
這時是宋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三月初九。趙構、岳飛兩人非常機密地達成了思想上的統一,同時緊鑼密鼓地進行實際操作。
他們正走在去建康的路上,此行的目的就是去奪劉光世的兵權。
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實力強盛,達五萬兩千人左右,曾經是南宋軍方編制最大的一支部隊。這種力量,駐紮在邊境線上,以劉光世這種心性的人為首,參照以往叛逃到偽齊的各支部隊的教訓,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——危險。
極度危險,連經典招數都不能用。比如說召劉光世進京陛見,當場拿下,人命兵權雙豐收,這招兒不能用,小心劉光世立即過江,根本不奉詔。
大衙內對官場勾當實在太清楚了,幾乎所有骯臟、汙穢、陰險、下流的招數他都……用過。不是了解,是用過!所以,別想投機取巧。
這時,趙構帶著楊沂中、韓世忠、岳飛等軍中猛將,一起去壓服劉光世,並且在起程前還特意給劉光世去了封信。說:“愛卿,你‘忠貫神明,功存社稷’,我是非常信賴你的。現在,有些話很重要、很覆雜,我要當面與你談,你在建康等著我。”
凡此種種,趙構親自上陣,給岳飛鋪路。
岳飛非常感動,他在密談之後的第二天,也就是三月十日,寫了份奏章,把感激之情和對軍國大事的思考都一一表達出來。
這份奏章非常著名,分為三個段落。
第一段是謝恩,可以忽略。
第二段是戰爭策略及步驟。岳飛說,他會直趨京、洛,據河陽、陜府、潼關,以此三地在手,號令五路叛將,逼迫劉豫放棄開封舊都,渡黃河,退守河北。
這時,京畿、陜右可以盡覆,至於京東諸郡,由韓世忠、張俊負責。
上面的內容裏有兩個值得關註的要點:一、戰爭初步規劃到黃河南岸,以收覆舊京開封在內的土地為限,也就是目前偽齊所占領的那部分;二、除了京東路由韓世忠、張俊兩人負責之外,岳飛總領天下戰區,“宣撫諸路”。
等於天下兵馬大元帥了。
第三段,“……異時迎還太上皇帝、寧德皇後梓宮,奉邀天眷歸國,使宗廟再安,萬姓同歡,陛下高枕無北顧憂,臣之志願畢矣。然後乞身還田裏,此臣夙昔所自許者。”
岳飛如是說。
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岳飛是個政治上的白癡,只知為國進取,不知明哲保身,才導致了他後來的悲劇。看看上文,還這樣說嗎?岳飛何等聰明,這點盡人皆知的小事還能不懂?他深知總領天下兵權是件多麽招忌的事,沒成功之前就先聲明,一旦事情完成,立即回歸山野,連官都不當!
對此,趙構非常欣賞,他做出如下批示:
“有臣如此,顧覆何憂。進止之機,朕不中制。唯敕諸將廣布寬恩,無或輕殺,拂朕至意。”
這是說岳飛辦事他放心,怎麽去做都隨岳飛,他放權不幹擾一切,只要岳飛不輕易殺人就是了。
多麽和諧的一對君臣!
兩人聊得很投機,說幹就幹,先聯手收編行營左護軍。倒黴蛋劉光世由趙構親自出面搞定,很快,很順利。劉光世於當月下旬左右被解除軍職,以少保兼三鎮節度使的虛銜去當萬壽觀使了。
大衙內從此逍遙自在,享受人生!
收編劉家軍就費事多了。誰都知道大衙內是個草包,而他的手下卻很有料,要想讓這幫軍痞聽話,是件非常有學問的事。對此,趙構也沒啥好辦法,只能做好他自己的本分,以聖旨的形式給軍痞們下通知。
在通知書裏,趙構強調了一下他是多麽喜歡行營左護軍的將士們,他們自從南渡以來,甚至之前就與他同甘共苦,共乘一條渡船。這時,為了創造更大的功績,趙構把他們劃歸給岳飛,讓他們一切聽岳飛的。他們一定會創造出更輝煌的成績,趙構等著為他們頒獎!
當然,要是不聽話……“倘違斯言,邦有常憲”。這八個字讓人發抖,這是赤裸裸的威脅。趙構相信,有了政府的支持,加上岳飛如日中天的軍中威望,再加上岳家軍的實力,足以吞下行營左護軍這塊肥肉。
一切是那麽美好,岳飛都準備動身去接收了,卻沒註意到旁邊有個人死死地盯著他,羨慕嫉妒恨得快要發狂了。
張浚。
這位大都督自從重新成為軍方第一人外加首相之後,已經把自己提升到宋帝國第一人的高度了。在他的心裏,自尊和自傲是永遠分不開的,而自尊、自傲的基礎就是權力!
岳飛總領天下兵馬……那把他的都督府置於何地?把他這個實際上的帝國第一人置於何地?張浚越想越憤怒,越想越憋屈,他搞不懂為什麽皇帝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,只有他才能中興宋室,才能驅逐異族人,才能百戰百勝、鼎定中原。
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嘛!
岳飛一介農夫,一個丘八,憑什麽搶他的風頭?
張浚越想越怒,他決定去和皇帝談話,把岳飛的臺給拆了。什麽?拆岳飛的臺就是拆振興漢民族的臺?開玩笑,這個臺只能由我一個人搭建!
他起身時,另一個人悄然出現了。樞密院事秦檜,這人靜靜地觀察著一切,他早就清晰地觀察到了張浚的心靈波動,決定幫這位“第一人”一把。
張、秦兩人一起進皇宮,跟趙構談話,內容不得而知。當他們出來的時候,趙構變得非常平靜。從正月到這時,差不多一百天,這麽短的時間裏,趙構就平靜了,把國恨家仇都放下了……這就是趙構,他有血性,有覆仇之心,可惜儲藏量太少了,實在是不耐用。
他一定是想到了所謂的祖宗家法,武將是不能單獨領兵的,也絕對不能獨領天下兵權,否則會禍起蕭墻,不用外鬼,內賊就會搞垮他趙家的江山。
更會想到他一直以來的那點小心思,他不想和女真人死磕,而他以往所支持的那些戰鬥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以戰迫和。
在談判桌上多撈點籌碼而已。
岳飛興致勃勃地走在去收編行營左護軍的路上。他走得很快,可後面追來的信使更快,一道聖旨來了。
聖旨上說:“去淮西合並左護軍的事吧,有些曲折,之前我寫的詔書,你先別拿出來,等你真正掌握了左護軍之後再說。現在,你快馬加鞭地去都督府,有人在那邊等你。”
岳飛心裏一涼,都督府裏只有張浚,這是要和他說什麽呢?
張浚和岳飛這次見面,開始的氣氛還不錯。兩人曾經共事過,在剿滅洞庭湖水匪時合作得很愉快。岳飛還曾經渡江北伐,千裏決勝,給張浚克覆神州的大計錦上添花。說到哪兒,岳飛都是張浚的貴人。
張浚面對自己的貴人,卻不自知,他那熊熊燃燒的嫉火轉化成了一個小算盤,他想徹底除掉岳飛。
張浚:“岳侯,行營左護軍沒了長官,你說誰合適?”
岳飛:“……”(難道他說自己合適?)
張浚:“王德怎樣?”
岳飛:“……”
王德、酈瓊是左護軍的最高軍官,兩人不分上下,也不可能分出上下。劉光世正是用這一點來平衡軍隊的勢力,從而達到控制全軍的目的。這時,硬要擡王德上位,不是逼著酈瓊造反嗎?岳飛很無語,張浚怎麽說也算是個領導,這點道理都不懂?
岳飛:“王德不行。”
張浚:“嗯,我想也是,所以派兵部尚書呂祉去總領全軍。”
岳飛:“呂祉是書生,從沒下過基層,他不行。”
張浚:“那就張俊,資歷最老的大將,軍隊還在附近,由他收編怎樣?”
岳飛:“那是我的老領導,我尊敬他。可他性格粗暴,和左護軍諸將長年存有隔閡,尤其和酈瓊的矛盾很大,由他收編,效果不會很好。”
張浚:“哦……是嗎?那就由楊沂中出面,他是禁軍統領、皇帝的親信,這總行了吧。”
岳飛:“楊沂中在軍中的地位頂多與王德等持平,他還不如王德,難道都督不知道軍隊排外?”
至此,張浚大怒:“我就知道除了你之外誰都不行!”
岳飛更怒:“張都督,你以國家正事問我,我據實回答,怎麽能說我在貪圖多得軍隊呢?”
這句話徹底激怒了張浚,“貪圖多得軍隊”,兩人心知肚明,他張浚橫插一腿,暗箭傷人,拆岳飛的臺,不就是在貪圖淮西左護軍嗎?岳飛在當面罵他。
怒火中,岳飛出了都督府,前思後想,覺得如果沒有趙構的支持,張浚絕不敢這麽明目張膽地奪權。由此可知,左護軍沒了,總領天下兵馬北伐更會化為泡影。一時間,他心灰意冷,再也沒有心思做什麽了。岳飛寫了份奏章,辭去一切官職,不等皇帝批準,就脫去鞋襪,光腳徒步走向廬山,為老母守孝。
岳飛撂了挑子,張浚喜出望外,他正在寫彈劾岳飛的奏章呢,這真是給他送材料來了,“岳飛積慮,專在並兵,奏牘求去,意在要君”。
定了罪名之後,張浚火速派人去鄂州,收編岳家軍。你不是想辭職嗎?正好,俺要當天下兵馬大元帥,不只是左護軍,你的岳家軍也別想跑。
好運臨頭,喜事成雙,張浚決定一口吞下兩個胖子,同時接收行營左、後護軍。他派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參議官張宗元去鄂州,收編岳家軍。
張宗元曾在張浚任川、陜宣撫使,主持富平決戰期間,擔任他的幕僚,是他的親信。
張浚派兵部尚書、都督府參議官呂祉去淮西收編劉家軍。
這兩位老兄看職務都是兵部的人,另一個共同點更鮮明,都在都督府上班,他們去收編,套用一句官方用語,叫做“如張浚親臨”。
兩邊同時進行。先說事態發展迅速的那一邊——岳飛的鄂州方面,岳飛直接去了廬山,沒回鄂州駐地,軍隊方面都交給了張憲。
這真是個機會,在岳飛的地盤上壓服他是幻想,可趁岳飛不在,壓服岳飛的部將應該難度不大。張宗元帶著政府批文,快馬加鞭地趕去收編。
到了之後……很安靜,啥也沒發生。沒有抵抗,沒有嘩變,沒有半點不滿的言論,有的只是整個後護軍。鄂州全境井然有序。
張宗元像個觀光客一樣,沒有人理他。他找基層人員,被告知去找張憲;找張憲,很遺憾,張憲病了。僅僅兩次推脫,就把張宗元難倒了。
事實上,整個南宋都被難倒了。
近十年來,岳飛攻無不克、戰無不勝,愛兵如子,自律極嚴,這些加在一起,讓整個後護軍成了一塊鐵板,任誰來了都油鹽不進。
張浚還想再折騰,一定要讓這塊地改姓張。趙構及時清醒過來,把“第一人”踹到了一邊。從全局出發,淮西主帥撤職,鄂州主帥辭職,兩邊都亂的話,就不是主動進攻報仇的事了,小心長江防線崩了!趙構仔細思量,決定和岳飛進行一番筆聊。
岳飛寫了份辭職信,趙構把信封起來寄回去,示意拒絕。
岳飛憤郁難消,繼續寫信,聲明要為母親守完餘孝,無心處理公務。趙構好言相勸,及時通報軍情,說:“國家少不了你,軍隊少不了你,愛卿,你快回來。”
岳飛仍然拒絕,既然提到了軍隊,他重申自己的夙願,要成為中興漢地的軍人,有這個前提,他才有動力。趙構深受感動,從勸說升級到了讚美,再升級到許諾,說張浚又在等他,將重新商議軍國大事。愛卿,請回來吧。
這一次的信尾,趙構寫道:“……今再封還來奏,勿覆有請。”我再一次封還你的來信,啥也別說了,快點照辦吧!
岳飛仍然沒有動靜。
趙構終於坐不住了,岳飛想幹什麽,他想……謀反,或者叛逃?不會這樣嚴重吧。只要他繼續消極怠工,長江防線就會岌岌可危。
岳飛沒有意識到他的負氣之舉讓趙構的心理波動大到了何等地步。很快,宋廷下達了一個特殊的命令,令岳飛的重要幕僚李若虛、岳家軍主將之一王貴上廬山勸岳飛下山。如果岳飛仍然不奉詔的話,李、王兩人軍法從事。
岳飛的倔強讓人震驚,到了這一步,他仍然選擇了拒絕。李、王兩人在山上勸了近六天,他始終不為所動。
最後,李若虛火了。
李若虛是北宋名臣李若水的哥哥,誰能忘了李若水先生?那位死難者,那位為國捐軀者!他的哥哥和他是一種人,任何時候都把國家的利益、民族的命運放在首位。岳飛的憤怒他很理解,岳飛的固執他很了解,可再這樣下去會影響國防。
他忍不住說道:“再僵持下去,於公,會耽誤國事,國家會懷疑你的用意;於私,我和王貴會受刑。哪一點是你所願意看到的?你本是河北一農夫,現在成了國家將帥,難道要和朝廷對抗嗎?”
岳飛驚醒過來,北伐是他的心願,更是國家大事,中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波折才能成功,怎能因為一點小事就自我放逐、自暴自棄呢?實在是意氣用事。想到這裏,他決定下山,並且寫奏章向趙構請罪。趙構的回信非常耐人尋味。
他說:“我沒有生你的氣,若是生氣,必定會有措施。太祖陛下當年說過,‘犯吾法者,唯有劍耳’。現在,我仍然讓你統領軍隊,恢覆故土,這足以證明我的誠意。”
這是撫慰,還是警告?是推心置腹、無話不說,還是殺人前的最後通牒?種種猜測,因人而異。當時,岳飛沒有想太多,就重新投入到北伐的積極準備中去了。
這時是宋紹興七年(公元1137年)七八月間,岳飛的問題看似解決了,帝國的軍務調整可以告一段落了,可是沒人會料到,包括岳飛在內,稍後會發生什麽!
相比鄂州的平靜,淮西方面自始至終都很沸騰。先是張浚精心挑選了一位既忠心又能幹的人去當接收大員——呂祉。
呂大參議是臨安府的風雲人物,他儀表堂堂、慷慨激昂,在各種場合宣揚過自己的理想。他說,如果給他一支軍隊,比如張俊、劉光世那種規模的,他可以橫掃江北,生擒劉豫。
嗯,他和岳飛是一個級別的。
公眾關註他,張浚欣賞他,於是,他成了劉光世的繼任者。從這裏,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理想是多麽重要,宣傳是多麽偉大。只需要不斷地宣傳,哪怕什麽也沒做過,沒打過任何仗,就能當上全國五大軍區之一的總司令官!
呂祉還在路上,淮西方面就鬧翻天了。張浚的都督府從一開始就下令,呂祉是政治、軍事一把手,他之下是王德。
酈瓊立即火了,憑什麽啊?這麽多年以來,他比王夜叉差在哪兒,突然間分出了上下級,這不公平。他聯名十多個將官一起向樞密院告狀,同時列舉出王德多年以來所犯的錯誤,公開聲明,無論如何不能忍受這樣一個既無能又有罪的上司。
王德當然不服,你小子這是赤裸裸的嫉妒,說我犯過錯,你說說咱們左護軍裏誰的屁股是幹凈的?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,也向樞密院上告,要求嚴懲既不聽話又不幹凈的下屬。
互相告狀,按常理酈瓊輸定了,王德是已經確定的二把手,這麽鬧,首先就是不服從上級領導,連皇帝的決定都敢抵抗。
可結果卻出人意料,王德居然被調進臨安城,隸屬於都督府,隨行的還有他的八千名親兵。這是怎麽搞的,酈瓊居然告贏了?
王德和張浚都有苦說不出,尤其是“第一人”張都督。
張浚的如意算盤突然間碎了,他本想一口吞下岳飛、劉光世兩支軍隊,成為南宋名副其實的第一權臣,可是岳飛那邊輕描淡寫,讓他很絕望,劉光世這只鴨子本來已經煮熟了,卻突然間飛到了別人的盤子裏。
壞他事的人讓他大吃一驚,他怎麽也想不到會是這個人。一直又乖又順、“柔佞易制”的秦檜,在關鍵時刻捅了他一刀。
秦檜說,兵權為國家之本,國家兵權只能歸於樞密院,這是祖制。都督府是新生事物,不易掌權過多。這話光明正大,張浚一個字也不敢反駁。
這就是張浚的智商,為什麽他會想不到這一點呢?赤膊上陣,拼死拼活,什麽臉都不要了,卻給別人做了嫁衣。
樞密院姓什麽?姓趙!他姓什麽?姓張。姓岳的河南農民吞並軍隊是威脅,那麽他一個四川娃兒搞吞並,就天經地義了?
不知人,更不知己,可笑。
現在,他只能借坡下驢,借酈瓊上告的機會,把王德及八千名士兵弄到手裏。這就是他一陣大折騰,不惜與岳飛決裂所得到的好處。
後遺癥怎樣,還在進行中。
呂祉到淮西,酈瓊集合一大片將官列隊歡迎,沒啥歡迎詞,劈頭就問朝廷對王德的事到底怎樣處理,那廝一連十幾年不間斷地犯罪,怎麽的也得處罰一下吧。
呂祉是個地道的秀才,一下子遇到這麽多資深兵痞,按說會慌神,可是他常年想著掃平中原,事到臨頭,倒也有幾分鎮靜。
他以張浚的名義要求兵痞們一切向前看,把以前的種種都忘了,反正王德也不和他們同班了。說完,這位新上任的淮西軍區總司令官轉身進帳,從此再沒出來過。
要是誰想見他,他“正在吃飯”,“正在休息”,“還在休息”,“又在吃飯”……或者正寄情於絲竹,得魚忘筌,神游物外,因為有音樂飄於帳外為證。
時間久了,淮西軍上下都起了疑心。這幫人是幹嗎的,學名叫官兵,小名叫匪徒,觀察敵情是他們最基本的本能,反常者即是妖,這個呂祉肯定有事!
酈瓊發動人馬,在臨安與淮西之間布下一張天羅地網。很快,他截獲了一封信。
信是呂祉寫給臨安都督府的,看內容已經很難確定是兩地之間的第幾封了,上面清楚明白地寫著淮西軍已經不可救藥了,呂祉在想方設法地拖時間,建議國家迅速行動,派專人“往分其兵”。
酈瓊等人像掉進了冰窖裏一樣,全身都涼了。
這是比收編更狠的招數。
收編是保持完整的編制,原隊伍中的將官士兵不變,只是換個大領導而已。這在軍隊裏是最重要的一環,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